登录
首页/ 投资资讯 / 投资动态 / 正文

乡村振兴看杨凌 “五个振兴”齐发力

来源:产业投资促进局 发布时间:2019-03-04 09:45 浏览次数:

春山可望,万物迎新。刚刚发布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8个方面进行部署,给农民发出一系列惠农礼包。对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回顾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以来率先进行的一系列有益尝试和探索,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杨凌大胆突破,科学推进,全力打造5个样板村,开拓出更多新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示范推广道路。

产业振兴:新集村“葡萄”小镇富起来

每年夏季,当你走进杨凌新集村,就仿佛进了农业观光园,道路宽敞,人勤花香,新农村风光让人留恋忘返。“过去咱农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以种地为生,和‘技术员、农技师、葡萄专家’八竿子打不着。可如今,咱也是拿着资格证领着20万年薪的农技师了!”今年春节前夕,村民陈随军给记者翻看他获得的各种证书,骄傲地说。

201903030b53b9p6gt.jpg

靠着30多年的种植积淀,新集村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名声在外。谁能想到,曾经“吃苦受累的泥腿子”摇身一变,成了手握“科技身份证”的葡萄专家,走南闯北为全国农业发展贡献“杨凌力量”。

新集村近年来依托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成立农业合作社,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对村里的葡萄种植户进行面对面、定时定期技术指导,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同时依托地理优势和品种优势,着力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观光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2017年,新集村和国内电商巨头京东合作,通过京东强大的网络销售平台结合冷链物流系统,把新集葡萄销往全国。目前,新集平均年生产优质鲜食葡萄660万公斤,葡萄育苗20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约1.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振兴:王上村振兴学堂办起来


  “如果我们把它投入到‘隔壁老杨’这个品牌中,它的售价就会达到150到200元一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驻村规划师沈蕊讲道。2月7日,记者在王上村乡村振兴学堂看到,40多平米的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39位50岁上下的村民端坐在木梁红砖之下,投入地聆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娃娃老师们上课。

20190303m0hj9rjplw.jpg

  农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2018年12月,王上村乡村振兴学堂正式挂牌,这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一个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学堂作为振兴村民的空间承载,主要通过引导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村民能力的全面培养,把王上村打造成一个既能承载现代生活,又能体现地方文化的典型示范乡村,真正实现乡村人民的振兴。

“乡村振兴学堂的设立能有效改善现有村庄的村民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文化传承意识模糊、家园自豪感欠缺的状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段德罡教授说,“乡村振兴学堂也是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的智库,联系乡村与学术组织、科学机构、涉农组织等的桥梁,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空间特色化,产业精细化,生活品质化,思想现代化。”

人才振兴:毕公村乡风文明活起来


  毕公村地处杨凌西北,东邻隋文帝杨坚陵,西依周文王周公庙,北仰佛都法门寺,南望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皇清威候马超故里,是全世界汉族马姓发祥地。村内的马援祠堂建于上世纪80年代,祠堂内供奉着马援、马融、马超三位著名历史人物,2000年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杨凌马援祠成了马姓族人的宗族圣地。

201903033ywdomzpy8.jpg

“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千余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祈福、祭祖。”春节前,记者来到毕公村,村支部书记马顺怀激动地向记者描述祭祖大会的场景。

2018年9月,第十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共有千余名马氏宗亲参加,他们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二十多个省(区、市),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缅甸等国家。

马顺怀告诉记者,未来,毕公村将围绕马援祠及周边打造汉文化“伏波古庄”文化旅游仿古商业街区,依托世界马氏宗亲会平台,结合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以汉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及对外交流经济带,围绕“新、特、美”努力打造杨凌“西大门”。

生态振兴:崔西沟村容村貌靓起来

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驻村第一书记马波带着记者漫步在崔西沟环村路上,村庄已经改头换面:水泥路变成了步行街,农宅墙壁上描绘着诗情画意,用蔬菜和农具做成的立体展示墙别具一格,普通的农家小院也成了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餐饮街区。马波说:“下一步,崔西沟将树立‘炊兮’品牌,通过集体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特色餐饮和高端民俗。”

微信图片_20190303214521.jpg

二十多年前,靠着经营农家乐火起来的崔西沟,人均年收入曾一度达到10000元。近年来,随着周边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成不变的发展思路和单一的经营模式让崔西沟遇到了“寒冬”,村庄急需转型。

2017年以来,杨凌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对崔西沟村庄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以生态文明为抓手,提升空间品质,优化功能结构,培育特色产业,进行“西沟实验”。如今,以往农家乐经营粗放的管理模式得到改善,在餐饮接待产品供应上,逐渐形成“一户一菜”和“一户一景”发展模式。

记者来到农家乐经营者崔忠科家中,他正和妻子忙着为17位广西游客准备杨凌蘸水面。崔忠科信心满满地说:“政府已经把戏台子搭起来了,我们村民就应该把戏唱好,而不是当围观者、旁观者。”

组织振兴:蒋家寨基层党支部动起来

“不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果子的品质和花芽的正常分化都有影响。头都开不好,还怎么谈后期的高品高产呢?以后可不敢随意施肥了!”2月24日下午17点多,蒋家寨村职业农民培训班上课前的间隙,57岁的学员王斌科和其他村民激烈地讨论着头天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永安教授给他们上的那节课。

微信图片_20190303214524.jpg

2009年以来,蒋家寨村党支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了促进全村经济发展,蒋家寨村党支部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一方面通过组织产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多种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另一方面提升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带动村民增收。

2015年初,蒋家寨村合并邻村形成新型农村社区。2016年,蒋家寨村投入1370多万元完成了雨水、污水分流处理和改厕工程,建成了文化广场、水景观公园、示范一条街、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2016年确定的11户精准脱贫户于2017年年初已退出9户,2018年已全部脱贫。2017年全村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人均收入8400元;2018年全村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村民们对此深有感触:“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好与坏。”

“一个村子要发展,带头人不但要尽职尽责,还要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有责任让大家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蒋建社指着眼前1300多亩猕猴桃果园对记者说。

这些记者的所见所闻,正是我国农村今年翻天覆地大变革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真实写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